您好,欢迎来到白雪棋院官方网站!
白雪棋院
当前位置:主页 > 国际象棋 > 新闻动态 >
26岁美女棋后当教授! 一路开挂的她也曾披荆斩棘
时间:2020-07-18 11:18 作者:陈中站 来源:新浪体育 点击:

  文章来源:环球人物

  “即使一个小兵,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。”

  |作者:阿晔

  |编审:苏苏

  深圳大学史上最年轻正教授诞生,年仅26岁!

  这是一个足以激起人们好奇心的消息,但对事件的主人公侯逸凡来说,不过是自己传奇生涯的延长线罢了。

  10年前,她16岁,是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棋后。

  《纽约时报》盛赞:“假如有一张面孔可以代表‘中国崛起’,那么这个人既不是某一位政治人物,亦非互联网大亨,而是一名文静温和、名叫侯逸凡的16岁姑娘。”

  8年前,她18岁,顶着反对声进入北京大学读书。

  别人以为她要“混日子”,她偏要当学霸。2017年,她成为全国4名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幸运儿之一,入学牛津。

  尽管光环满身,但侯逸凡并不喜欢别人说她是天才,甚至有些反感。

  她总是谦虚地说:“其实我就是机遇很好,一路走来非常幸运。”

  史上最年轻棋后

  侯逸凡下棋的天赋是在5岁那年开始显露的。

  当时,小朋友们一起玩玻璃球跳棋,她上手很快,甚至打败了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哥哥姐姐。父母知道后,就商量着送她去少年宫学一项智力运动。

  那是1999年,少年宫里可供选择的智力运动无外乎围棋或国际象棋,侯逸凡选择了后者,只因“它的棋子造型很吸引人”。

  ·5岁的侯逸凡

  不到一年,小逸凡就拿到江苏省同年龄组的冠军,并在全国少儿赛上崭露头角;两年后,她在老家江苏兴化已难寻对手。

  这大大出乎父母的意料。

  为了不浪费孩子的天赋,母亲干脆辞了工作,带着7岁的她去山东投奔名师童渊铭。夫妻俩想得很明白,“反正(女儿)只是小学阶段,出去尝试尝试,不行就回来上学,影响不大”。

  有了名师辅导,侯逸凡进步飞快,也有了更大的舞台。

  2003年,她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少儿分龄组赛,获得了冠军。一战成名后,她进入中国国际象棋队,随即拉开了国际象棋史上属于她的时代:

  13岁,成为女子特级大师;

  14岁,成为获得男子特级大师称号最年轻的女棋手;

  15岁,成为最年轻的中国棋后;

  16岁,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;

  17岁,成功卫冕世界棋后;

  ……

  2012年,在第十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中,她战胜了匈牙利女棋手小波尔加。后者是国际象棋史上的一个神话——20年来,她在慢棋比赛中对阵女棋手,从未有过败绩。

  18岁的侯逸凡打败神话后,成为了一个新的传奇。

  然而,随之而来的是年少成名的压力,性格温顺的她也曾忍不住爆发。2013年5月,她突然在微博发布了一段网友指责自己的毒舌评论,并委屈地说:“我到底做错了什么,我该去死?”

  但她很快调整好心态,发微博感谢大家的关心。“生活依旧,一切如常,我还是原来的我,Everything is fine。 ”

  她给自己打气,“千钧压顶何须叹,披荆斩棘向前看”。化压力为动力,她愈战愈勇。

  2016年,她在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赛上第四次成为世界棋后。

  在女子领域拿奖拿到手软后,侯逸凡逐渐放弃女子赛事,转战男子赛场。

  第二年,她在比尔国象节特级大师组比赛中战胜多位男子特级大师夺冠,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位获此荣誉的女棋手。

  时至今日,她依旧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等级分排在2600分以上的女棋手。

  ·数据来源:chess2700

  很多人称她是“天才少女”,她不喜欢这个说法。

  在她看来,自己有天赋,但说是“天才”有点过于夸大了。“最主要的还是训练度、机遇以及一定的运气。所有的因素综合起来,切合到一个点上,才能够变成今天的我。”

  从学霸到教授

  与很多早早放弃学业、追逐职业棋手之梦的人不同,侯逸凡想上学。即便在那些被下棋占据的童年时光里,她也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学习。

  2012年,正处于职业生涯黄金年龄的她决定去北大上学。

  业界内外,反对声和质疑声迭起。侯逸凡没听,坚持表示:“哪怕上学会耽误我的竞技成绩,我也要上学。”

  于是,18岁那年,她如愿走进北大国际关系学院,开启了大学校园生活。期间,她下棋念书两手抓,不仅在各种国际象棋大赛上拿奖,还打败一众学霸,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。

  2017年,在被誉为“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”的世界级奖学金——罗德奖学金评比中,侯逸凡脱颖而出,成为罗德学者。之后,她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求学。

  ·侯逸凡从牛津大学毕业

  名校的学习经历让她受益匪浅。“以前想问题,总是棋手的角度。如今在学业中,经历很多小组讨论,在课题的研究时,需要有更加全面的考察,避免先入为主。”

  这种改变很明显,在她的微博中也有体现。

  5月10日,在2020国际棋联线上国家杯决赛中,中国队派出了四男两女6名棋手,其中包括侯逸凡。中国队与美国队战成2比2平,但根据规则,中国队因在预赛阶段排名靠前而夺得冠军。

  隔天,侯逸凡转发新闻时的感慨颇有高度:

  “体育不应作为政治的工具,但仍可作为一种外交媒介,促进国家间关系。”

  “小棋盘,大世界,愿全球走势也能在缓和状态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。”

  这次转型做教授,侯逸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
  当年刚刚入学北大时,她就当过北大国际象棋课的助教,给近百位同学上课也不怵。课程结束后,还有同学意犹未尽,议论说:“她讲得非常好,口齿清楚,条理明晰,还会引经据典,让我们这种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也听得很入神。”

  侯逸凡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更丰富多彩,所以从棋后到学霸再到教授,她总是在不断挑战自我。

  “在一个圈子待久了,也就习惯留在这个舒适区,久了也难有动力做改变。我希望自己每过一段时间就能与时俱进,给自己注入新的元素,也尽可能给社会多做一些事情。”

  她的信条是:“人生就要多见识不同的风景。”

  当个一往无前的“小兵”

  侯逸凡自幼以来的偶像是鲍比·费舍尔,国际象棋男子第11位世界冠军。

  她不仅仅欣赏他卓越的棋才和全面的棋风,更钦佩他的性格——无论任何场合都勇于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,将内心想法表露无疑。

  从某种程度来说,这位大师甚至影响了她的性格塑造。

  2016年,侯逸凡干了一件震惊国际象棋界的大事:用一封英文信正式通知国际棋联,退出本年度国际棋联女子系列大奖赛。

  她说:“我忍了6年,现在是忍无可忍了!”

  这意味着,她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巨额奖金,选择捍卫自己作为一名女棋手的尊严,对国际棋联现有赛事制度发起了公开挑战。

  当时,国际棋联“棋后”诞生的赛制曾引发不少女棋手的不满:有两个女子比赛的胜者都是世界冠军。淘汰赛制的比赛称为“女子世界锦标赛”,对抗赛制的比赛称为“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”。这两个赛制的比赛交叉进行,一年一个“棋后”。而通过女子世界冠军对抗赛加冕的“棋后”到了第二年就会自动“失效”。

  也就是说,如果你通过对抗赛拿到“棋后”头衔,下一年没参加淘汰赛制的女子世锦赛,那棋后头衔就保不住了。

  侯逸凡曾多次提出自己的建议:女子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只应获得向棋后挑战的挑战权,而不应该直接被封为新的世界冠军。但国际棋联对大家的意见始终不做正面回应。

  因此,当侯逸凡选择站出来正面刚,舆论有争议,却也不乏支持。

  如今回忆起来,她说迈出那一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

  “一是想逼自己一把,只有切断退路前进才是出路。希望通过这样的决定激励自己在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水平,在男子赛场上更具有竞争力。

  二是呼吁性别平等。考虑到近些年来男女世界冠军赛制不同,而现存的女子赛制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具有争议性的,所以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更多人关注并认识到这一点,并将解决该事项提上议事日程。”

  20多年的国际象棋生涯中,她一边学着偶像鲍比·费舍尔,一边找着自己,努力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寻找平衡点。

  她说自己最喜欢的棋子是小兵。

  它们因为力量微小而且数量众多,所以常常被人忽视。但小兵与其他所有的棋子有两个不同:

  一是它只能前进不能后退,这也就意味着,每推进一步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;二是当它顺利到达对方的底线时,可以升变,变成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一个棋子。

  “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,只要做了决定,就不能回头。而即使一个小兵,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。”

   

(责编:樊璐璐)